44毫米直径、12毫米厚度表壳,搭载全新单键双追针计时码表机芯,配超大日期显示:铂金和金6N表款的机芯为18K玫瑰金材质,钛金属表款的机芯为铝合金材质。
不同表壳,搭配相匹配的贵金属表链。专门为铂金和金6N表款设计了新的哑光修饰表链,而钛金属表款的钛金属表链仍与已有lineSport表款相同。表壳与表链链节带有橡胶嵌件,目的是保护腕表免受光滑表面的碰撞、摩擦,作用好比老式汽车的保险杠。与表壳相连的链节还设计成了铰接式,通过长约5毫米的可调节式折叠表扣适应不同手腕尺寸。
该计时码表具备80小时动力储备,因此可连续2天高效利用双追针计时功能;另外,该表日期视窗尺寸足有5.20 x 2.80毫米之大,提升了易读性。
3个表款的表盘颜色均不相同:
- 铂金款采用蓝-紫色扭索饰纹银表盘,搭配哑光白金镶贴数字;2个银质计时盘,搭配哑光镀铑指针。
- 金6N款采用扭索饰纹镀钌银表盘,搭配哑光金6N镶贴数字;2个银质计时盘,搭配哑光5N金色指针。
- 钛金属款采用烟灰色铝合金表盘,搭配夜光镶贴数字;2个镌刻蓝宝石计时盘,搭配夜光指针。
镶嵌陶瓷且带有速度计的表圈,全新印刷数字——表明这是专为Only Watch慈善拍卖打造的时计。
重叠注塑橡胶表冠,3个位置:
- 位置1:上弦。
- 位置2:调校超大日期。
- 位置3:设置时间。
按钮采用与表壳同样的金属材质:
- 2时位置的按钮用于计时功能的启动、停止和复位归零。
- 4时位置设双追针专用按钮。
一如既往,这一全新手动上弦1518型机芯由F.P.Journe设计,完全由我们的自有制表厂自主生产,且由我们自己的一位制表师组装完成。在F.P.Journe,所有装配阶段从头至尾都由经验丰富的制表师一人全部独立完成,由此忠实捍卫了制表传统,独一无二的手工技艺得以代代传承,这在制表业是极其珍罕难得的。受Only Watch慈善拍卖专用之计时码表的启发,该新款机芯配备的计时码表装置通过摇晃小齿轮进行直接传动,从而避免了指针在刚开始运行时的跳动现象。一项重要的即需的研发是在仅为6.80毫米的厚度内,容纳下超大日期显示,这是F.P.Journe品牌的代表特征。透过透明蓝宝石表背,机芯上精美绝伦的表面处理工艺和装饰淋漓尽现,而这是F.P.Journe“高级钟表”作品之众多无可争辩的卓越品质之一。
计时码表和双秒针功能
两个彼此相关的发明
提起“计时码表” (chronograph) 这个词,您可能会想到Nicolas-Matthieu Rieussec。这很顺理成章,因为他在1822年发明了这种“书写时间”的机械装置,其名称“chronograph”源自希腊词语chronos (古希腊的时间之神柯罗诺斯) 和 graphô (意即“书写”)。然而,如果就这样一笔带过计时码表的历史,就剥夺了您知晓其他精彩故事的权利,同时您也将错过现代计时码表一步一步的发明史。
在考虑测量时间之前,首先需要能够极为准确显示时间的仪器,要精确到秒钟。因此,天文学家、数学家和制表师的研究是彼此相关联的。George Graham (1673-1751) 似乎是通过机械方法划分秒钟 (理论上精确到1/16秒) 的第一人,然后用这种方法测量某个现象的时长。遇到的问题:装置不显示时间,且归零和停止操作必须手动完成。
下一阶段是独立秒钟的显示:一根独立的秒针集成于时间显示装置,方法是额外添加一个轮系,由此便可另外显示带启动/停止功能的时间刻度 (最小刻度为1/5秒,频率为18,000振次/小时),它不影响腕表本身的正常走时。这时期,定居于巴黎的日内瓦制表师Jean Romilly于1758年向皇家科学院呈献了一枚带打簧装置和偏心秒钟的时计,而Jean-Moïse Pouzait则于1776年设计出带独立跳秒功能的时计。
对有些科学家而言,时间的测量和他们的很多经历相关,这些科学家尤其感兴趣于精密计时仪器。受天文学家工作启发并意识到他们需求的Louis Moinet于1816年设计出他自己版本的计时表。这个被他命名为“compteur de tierces” (“第三计时器”) 的发明记载于他1853年的《钟表制造论著》 (Traité d’Horlogerie) 中 (第II册,430-431页)。该表秒针指示精度达1/60秒,即摆轮振频达216,000振次/小时,我们不难想象这款计时表面临的重重难题:润滑、过早磨损、能量消耗,等等。应注意的是,同样是在该论著中,他不吝大量论及同时期同行们的作品。
同时期,士兵们通过这些精密计时仪器提升射击的精准度。标有Breguet标识的作品亦配备了“计算军队步速的军用计时器”。这类仪器每分钟跳时76次,而非60次。我们从1819页开始找到的相关描述。
Rieussec发明的是赛马使用的计时表:其配备了一个珐琅表盘,表盘每1分钟自转一圈。这个珐琅表盘上绘有秒钟刻度,悬挂于一个滴墨系统下方——当按下盒外的一个按钮,即滴落一滴墨水。这样的设计就寓意时计在“书写”时间,可谓恰如其名“chronograph”——源自希腊词语“Chronos” (意即“时间”) 和“Graphô” (意即“书写”),一直沿用至今。但不应将其与chronometer混淆,改词指 (航海天文表级的) 精密时计。
后来这个系统几经改良,改良者中包括Abraham-Louis Breguet的学生,即制表师Frédéric-Louis Fatton。他改用了固定式表盘,秒针配有一个小墨盒。该指针配备的一个装置连接于表壳外面的一个按钮。按下该按钮,指针即向表盘滴下一小滴墨水。
1823年法国工业展览会的报告提及了Breguet和Rieussec的作品。后者更凭作品获得铜牌。
至于现代计时码表,不得不提的是Adolphe Nicole,他来自瑞士汝拉山谷 (Vallée de Joux),但从业于伦敦,拥有品牌Nicole & Capt。他于1862年发明了一种能够使秒针在停止之后回归原位的系统。其配备了他所发明的复位归零机械装置,其中的桃轮部件一直沿用至今。作为尤其追求功能性的复杂功能,计时码表发展到今天始终没有停止过现代化的进程。它的实现过程极为复杂,结构上必须极为精密,以此确保读时准确。今天,François-Paul Journe踏着18世纪伟大制表师们的足迹继续前行,研制出单键双追针计时码表。
如实读取中间时长的双秒针功能:
为了更精准、更便捷地读取这些精密时计,很快,实现中间时长的停秒读取就成为必备的基本功能。
1827年,Louis-Frédéric Perrelet研制出双秒针时计。按下按钮,即可随时停止其中一根指针,再按一次同一个按钮,该指针即追赶上一直没有停下来的第一根指针。
大约1831年,Joseph-Thaddeus Winnerl发明了一种“split-second”系统,即:被停止的秒针如果停留不超过30秒,可以追赶上其停止的时长。这是他发明的第一个名为“nib”的系统,后来他又发明了配备两根重叠秒针的系统——两个系统的共同特征是:它们都以秒轮而非计时码表的机械装置为基础。
我们还应提到的是为现代百科全书撰写过各种文章的Henri Robert的著作——据Société d’Encouragement 1833年的报道,该作者曾准确描述过一种“精密计时器兼便携闹钟”,其特征是:12点钟位置显示双秒针装置 (参见图片)。
大约到了1880年,双秒针功能才发展成现如今的外观。尽管这一时期计时码表生产商开始多起来,但是与飞返指针相关的名称并不多见。谈到飞返指针,我们自然会想到那些最复杂的部件,如Ami Lecoultre的“La Merveilleuse” (与Louis-Elysée Piguet合作打造),其于1878年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荣获铜牌。